乌兰察布:风靡校园的“烟卡”,该不该“严卡”?

访客 2024-06-20 93次阅读

学生收集的烟卡

“我收集了十几种烟卡!”“我们班有同学为了收集烟卡还会去买烟。”“我有‘逍遥7号’的黄鹤楼烟卡,这可比中华的贵多了。”近期,一种名为“烟卡”的玩具,正成为小学生们的新宠。孩子们会收集各种废弃烟盒,将烟盒盖撕下来后折成长方形卡片,用于玩“拍烟卡”的游戏。不仅如此,烟卡依据高低价位分为不同等级,谁拥有的卡多且贵,就有炫耀资本,一些孩子已经熟知香烟的“档次”和价格。

连日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玩烟卡虽不能与吸烟画等号,但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方均呼吁应对该游戏加强引导和监管,让孩子远离烟卡,这也正是实践5月31日第37个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保护青少年不受烟草业干扰”的具体表现。

宠卡少年想方设法攒卡

“他有好多张烟卡,不仅自己会折卡,还有许多特别牛的稀有卡。”六年级男孩张某在孩子们羡慕的言语中被推到记者眼前。张某说,他今年初开始收集烟卡,卡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爸爸妈妈和长辈帮忙收集,二是自己赢卡,三是到垃圾桶里翻烟盒子。“他好厉害,所有卡都是真卡,是我们班上烟卡最多的同学。”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孩子们眼里烟卡有真假之分,即用废弃烟盒叠得为真,小卖部里的印刷卡是假,“真的假的一眼就能看出,假卡就算是输了都没人要,我们不和玩假卡的同学玩。”四年级男孩洋洋分享着孩子们的玩卡规则。

除真假之分,还有贵贱之别。张某说,他能成为班级烟卡之王,在于他有三四个白色盒装“和天下”的烟标。“这种烟特别贵,做成的烟卡非常少,一张这种烟卡可以换好多张普通烟卡。”

很显然,烟卡的来源、烟的价格和品牌档次等,已让烟卡不再仅仅只是一款玩具。

“有的学生沉迷玩烟卡,课堂上都有偷偷玩的,开学到现在我已经没收了很多了。”“一些孩子为了收集烟盒,会在放学以后跑到垃圾桶旁翻找,这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而且,游戏中涉及的烟草元素可能会让孩子们对吸烟产生误解和好奇。”“小孩子为了收集烟盒也有进行交易的,便宜的5毛钱一张,贵的能有好几块,而且还有香烟广告进校园的风险。”在采访中,一些老师、家长对烟卡游戏表示了担心和反对。

据了解,孩子们通过收集和交换“烟卡”,形成了新的社交方式。虽然玩烟卡不能与吸烟画等号,却会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接触过多烟草元素,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潜在威胁。

线上线下都是热门货

在家里攒不到烟盒,到哪里去找烟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校园周边的小商店买。

据介绍,在小商店一元钱能买到三四张烟卡。“店里上周进了近千张卡片,现已售空,要过两天才到货。”一小商店老板说,“别的同学有,自己没有,就和同学们玩不到一块。”

线上购买烟卡可谓是便利、快捷又多样。在美团平台搜索儿童烟卡,立马跳出十多个购买链接。在淘宝平台上,记者看到,热卖榜排第一的店家,不到10元钱可以买130张烟卡,既有国内的香烟品牌,也有国外的品牌,销量超10万件。并且购买这些卡片没有任何限制。记者发现,在平台上,烟卡的价格既与香烟的市场价挂钩,也取决于制作方式。价格越贵的,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越高,甚至是“王者”级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烟卡热销还衍生出配套产品,如像相册一样的烟卡收集册、与条装名牌烟相同的“磁吸翻盖收纳盒”等,售价在十元至几十元不等。毫不意外,这些产品瞄准的都是孩子们的钱袋子。

建议强化引导和监管

随着烟卡被孩子们宠爱,对于烟卡是否要打击、能否进校园的讨论也在增加。

受访家长对于烟卡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多。家长王先生表示,烟卡似乎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各种香烟品牌,有点商家故意为之的味道。家长李妍认为,可以用适合于小学生游戏、社交需求的健康玩具来取代烟卡,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市场净化,让孩子们远离烟卡。

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钟耀辉表示,我国广告法严禁烟草广告,旨在保护公众免受烟草危害。然而,“烟卡”游戏却成为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无形中接触并记住香烟品牌,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孩子在接触和了解香烟品牌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吸烟产生好奇和兴趣,这种好奇心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可能转化为实际的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烟卡游戏及其类似的沉迷现象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集宁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张金梅举例说明:“如同电子游戏成瘾,当孩子们过度沉迷于某项游戏,如若出现‘不玩心里就发慌’的状态,实际上已处于病态。这种对单一游戏形式的过度依赖,往往反映出孩子们兴趣爱好的狭窄。同时,烟卡设计颜色图案丰富多彩,有很强的画面冲击感,正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对于小孩子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烟卡现象折射出孩子在成长关键期,兴趣爱好的单一化与户外活动的匮乏。张金梅认为,与自然的接触、人际交往以及运动锻炼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如今,许多孩子面临“不会玩”的困境,他们的“玩”常常表现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和愉悦。堵不如疏。张金梅认为,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怎样去玩儿。“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早期的培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形态,家长应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参与到羽毛球、游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中,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学会‘玩’的艺术,实现全面发展。”张金梅说。(记者 李梦娜 左慧敏)